星链-六升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区块链 > 正文

区块链

对话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院长廖运发:上海信息通信产业如何布局,有哪些新的机遇?

admin2024-01-07区块链110
对话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院长廖运发:上海信息通信产业如何布局,有哪些新的机遇?对话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院长廖运发:上海信息通信产业如何布局,有哪些新的机遇?

2023年12月28日,2024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上海分会场暨“虹桥之源”大模型驱动数字经济新生态峰会上,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院长廖运发重磅首发2024《上海信息通信业(ICT)十大发展趋势》(简称“《趋势》”)。2023年12月28日,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华东分院院长廖运发在2024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上海分院暨“虹桥之源”模式驱动数字经济新生态峰会上,发表了《2024上海信息通信产业(ICT+)十大发展趋势》(简称“趋势”)。

本次十大趋势主要围绕5G、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回答“上海信息通信产业(ICT)如何布局,有哪些新机遇?”这个关键问题。廖运发曾说:“ICT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对中国整个经济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以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速数字经济的成长。”

[1]

因此,ICT的发展和中国产业的演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把握ICT的行业趋势,可以洞察中国经济体系的重构与创新。

中国信通院深度观察报告是中国信通院的年度成果发布会,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今年是首次以上海为基点,全面总结梳理ICT领域十大热点。《趋势》发布后,笔者与廖运发进行了对话。他谈到了ICT研究所如何看待ICT带来的新机遇,上海如何在新环境下积极建设“科技设施”,以及在这场技术变革中转型会带来哪些改变。

十大趋势1.5G-A加速试点部署,建立6G的先发优势。2.大模式赋能新型工业化,创新生态不断完善。3.数据要素市场加速成为国家基准市场。4.多元化计算能力需求涌现,计算能力资源整合加速。5.双碳战略全面推进,双碳协调发展成为主旋律。6.数字双胞胎成为共识,技术标准推动项目落地。7.持续创新产业政策,加速智能网联汽车发展。8.“4448施工图”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9.区块链政策叠加,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加快形成。10.数据安全产品不断涌现,标准评测工作稳步推进。对话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院长廖运发:上海信息通信产业如何布局,有哪些新的机遇?

01 关键词:智能基座与赋能01关键词:智能基地与赋权

通信网络构建“速度”基础

记者:您在《趋势》中提到5G-A是5G和6G之间的过渡和连接。5G-A的核心特性和改进有哪些?廖运发:5G-A技术作为5G的演进和增强,是5G功能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一方面,5G-A继续增强5G的现有能力,新增更多关键指标,如连接速率、时延等网络能力提升10倍,支持1000亿IOT连接、毫秒级时延、厘米级高精度定位等。另一方面,5G-A也增加了新的能力,并引入了革命性的技术,如通感、被动IOT和内生智能。这些技术特性使5G-A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如高清视频传输、实时控制、自动驾驶等。,支持5G应用规模增长和数字化创新发展,深化“5G改变社会”目标的实践。记者:与5G相比,5G-A在应用层面有哪些新趋势?轻量级应用?廖运发:目前5G-A的标准、技术、场景都越来越成熟,正在转向行业实际建设阶段。随着网络、终端、云等关键领域的不断演进,数字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渐拓展低空、海洋等新的数字空间。未来有望在智能制造、虚拟现实、车联网、低空经济、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中国数字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5G终端的功耗和成本问题一直备受关注,5G的轻量化技术应运而生。实际上是对5G进行“瘦身”,在保留其重要特性的同时,去除“多余”的能力,从而节约成本,降低功耗,更好地满足人机物联网的需求,从而加速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实现更多的技术应用,促进5G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记者:5G-A将赋能哪些行业?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应用?廖运发:5G-A主要面向实时沉浸、智能上行、工业互联、通感、千亿物联、天地一体化六大应用场景,将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帮助工业和社会提质增效。目前,5G-A已经在工业、医疗、自动驾驶、城市管理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应用示范。比如5G-A C-V2X具有超大带宽、超低时延、超大规模连接能力,可以实现车路协同、智能驾驶;5G-A to B将从生产辅助进入工业生产的核心环节,实现万物智慧。在地方探索方面,上海已率先启动5G-A应用试点,完成万兆网络试点部署,开通万兆示范线,提供5G-A万兆业务体验。同时,上海还开展了5G-A通感车联网试点,推动5G-A部署在工业控制、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应用实践。记者:在《趋势》中,您给了“6G赋能产业”几个关键词:“沉浸”、“智能化”、“全球化”。目前,6G技术的研发已经进入了什么阶段?上海是否有实现上述关键词的阶段性布局?廖运发:从全球来看,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2019年就开始了6G的研究。目前,6G网络的需求愿景、总体框架和技术指标已基本形成,6G候选技术的基础储备工作也在加快推进。未来,这些6G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传感互联、智能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数字结对、全球覆盖等业务领域。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以35%的专利领先全球,可见中国在6G技术研发上的强大实力。目前,上海正在积极推进6G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未来网络测试设施和大规模商用。同时,在元宇宙、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空天一体等新赛道和未来产业领域的不断努力,也为上海6G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I大模型赋能实体经济记者:大模式给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哪些机遇?具体有哪些表现?基于什么观察,你把大模型比作城市的智能基座?廖运发:一方面,大模式催生了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变了行业的内部结构,比如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AI Agent、人形机器人等,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大模型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效率提升,数字绿色协同。例如,在上海ai药物研发、汽车仿真设计等领域,大模型得到了应用,推动了模型即服务(MaaS)的创新,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未来,大模式将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落地,每个行业、每个人都将成为大模式的使用者和受益者。记者:根据你在业内的观察,大模型的应用有哪些难点?上海数据要素市场的建成和对数据安全产品的重视,会给大模型的商业化带来什么帮助?廖运发:大尺度模型应用的难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硬件层面。大规模模型要求计算能力大、参数数量多、计算复杂度高,需要大规模的硬件资源来支撑,比如高性能计算机、大规模分布式集群等。第二是应用层面。大模型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落地场景进行定制,需要对业务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发挥大模型的优势。第三是数据层面。首先,大模型的训练和优化需要大量的数据,数据的获取、清洗、标注和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数据质量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人工智能研究小组Epoch在2021年11月进行了一项研究,估计机器学习数据集可能会在2026年之前耗尽所有“高质量的语言数据”,因此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数据源。此外,数据共享的开放性以及交易过程中的合规性、安全性和隐私性问题也很突出。上海数据元市场的建成和数据安全产品的普及,将为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源,提高大模型的性能和效果。同时,大模型生态构建的过程也将反向推动数据安全产品的开发和应用,通过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提升用户对大模型的信任度,促进良性闭环。此外,数据要素市场的繁荣将带动大模型的商业化进程,使大模型的应用得以推广和复制。我们都知道著名的DIKW模型。大模型算法将加速数据资源(数据)向信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进化,进化过程也是推动大模型算法和相应数据产品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会继续从这个过程中汲取营养,推动AI技术的商业落地。记者:关于大模型创新生态,您提到上海正在率先形成“雄厚的计算能力、优质的数据、领先的算法、完善的应用、创新的载体、验证和评估”紧密耦合、相互协作的开放、安全的创新生态。你能解释一下生态中的元素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吗?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在其中做了哪些努力?廖运发:计算能力、数据和算法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要素,应用是最终目的。创新载体和验证评估是申遗的重要保障。华东分公司抓住大型型号机遇,将国家战略部署、上海发展机遇和分公司业务能力有机结合,深度支持多项市、区级政策制定,推动建设全国首个系统化、综合性大型型号测试验证和协同创新中心,布局大型型号重点领域标准和基准的开发评估服务。未来,我们将继续为上海人工智能生态建设贡献力量。记者:您提到了“大模式+实体经济”。这样的组合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廖运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和财富的源泉”。用大模型赋能实体经济,是国计民生的必然要求,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必要探索。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是未来产业的关键来源。大模型+实体经济可以带来生产力变革,建立人机协作的新型生产关系,形成更具想象力的赋能能力。记者: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大模型的爆炸火会起到什么助推作用?廖运发: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有几个难点:一是确权问题。数据20条的公布,为数据确认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数据的特殊性,它从诞生开始就经历了资源、资产、产品的步骤,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多种参与方式。因此,数据三权的定义和实践需要不断探索和验证。第二是流通问题。数据在流通过程中被高度重塑,很难定义可识别的形态。同时,数据合规、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也阻碍了数据的共享和流通。第三是定价。由于数据质量、形式、使用方式和交付方式的差异,即使市场上有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数据定价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在数据资源入表的过程中,数据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线性或非线性变化,数据的多样性也给价值锚定带来一定的困难。大规模模型的爆发会对数据要素的市场建设起到助推作用。首先,大模型可以提高数据利用的效率。大模型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促进数据的流通和交易。第二,大模型可以促进数据价值的释放。大模型的应用可以促进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释放数据的价值,为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大模型还可以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完善。大模型的应用可以创造新的商机和市场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记者:如何理解智能计算能力?AI模式会走什么样的发展路线导致智能计算能力不足?这对计算力调度服务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廖运发:智能计算力作为计算力的基础范畴之一,主要是指基于GPU、FPGA、asic等芯片加速计算平台提供AI训练和推理的计算力水平。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超级应用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计算能力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智能计算能力的增长规模远远超过一般计算能力。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3年,智能计算力在最终动力中的比重将超过70%,起到核心拉动作用。大模型时代,智能计算能力成为“稀缺资产”。尤其是ChatGPT出现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工智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重工业”,其资产导向的特征体现在计算能力、数据等方面。大型机型的热潮带来了对计算能力的强烈需求,同时硬件供应难度加剧,导致了目前的“计算能力荒”。在此背景下,各互联网头部企业加快了智能计算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为业务发展提供计算基础;省市政府部门也加快论证建立公共计算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普遍便捷的计算服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计算能力需求的激增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如何实现快速高效的计算能力调度。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网信办联合发布的《计算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要进一步探索计算能力协同调度机制,推动云服务整合计算能力资源,发挥云计算资源灵活调度优势。同时,鼓励各方探索构建多层次的计算力调度架构体系,构建能够满足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多异构计算力调度、应用、研发、验证等需求的平台环境。

02关键词:新场景新机遇

记者:元宇宙和数字孪生是两个不同寻常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元宇宙经历了过热的猜测。目前的冷淡局面给数字双胞胎带来了哪些启示?

廖运发:元宇宙是很多用户共享的虚拟世界。它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物联网等技术构建而成。它具有高度交互性和高度仿真性,主要应用于虚拟社交、娱乐和商务。数字孪生是一种虚拟仿真技术,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模拟和复制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实体,实现数字显示、监控、调试、分析等目的。主要应用于制造业、航空航天、建筑工程等领域。尽管元宇宙和数字双胞胎都是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但它们的目标和关注点是不同的。Metauniverse更注重虚拟世界的创建和交互,强调用户体验和交互。数字孪生更注重物理实体的数字模拟和管理,注重数据收集和分析。同时,超宇宙和数字双胞胎在应用上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在制造业中,元宇宙可以为数字双胞胎提供更具沉浸感的交互界面,让用户更直观地与数字双胞胎模型进行交互。数字孪生数据还可以为元宇宙提供更精确的模型和场景,提高元宇宙的模拟性和实用性。元宇宙的过热猜测和冷淡局面为数字双胞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数字双胞胎需要关注实际应用和价值,关注用户体验,加强技术研发,拓展应用场景,加强合作融合。记者:随着中国探索数字双胞胎进入深水区,目前遇到了哪些挑战?和前几年相比,现在有哪些很大的进步?目前我们对数字双胞胎形成了哪些共识?廖运发:中国在数字双胞胎的探索上面临很多挑战,比如技术标准、落地应用、数据安全等。第一,在技术标准上,数字孪生作为一项新技术,目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同的厂商和组织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和标准,导致数字双胞胎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差。第二,在落地应用层面,数字双胞胎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企业和政府项目,应用范围有限。此外,数字结对需要解决实际的商业问题。如何将技术与业务需求有机结合,提高数字化转型的效果,需要业界共同探索。第三,在数据安全方面,数字双胞胎涉及大量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合规性和隐私保护,避免数据泄露和滥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前几年相比,数字双胞胎的发展也有了一些显著的进步和变化。一是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经过长期的迭代演进,数字孪生核心技术已经发展到模型、定位、感知、AI、仿真、交互等多技术融合的新阶段。此外,低编码也促进了数字孪生技术服务能力的开放。二是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数字双胞胎的应用场景从最初的制造领域扩展到城市管理、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之一;三是数据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双胞胎的数据处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目前业界对数字双胞胎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几个共识。首先,数字结对的实现需要建立高度智能化的数字结对系统,实现物理实体的数字化表达、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功能,为各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其次,数字孪生的应用需要跨领域的合作,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共同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此外,数字双胞胎的发展需要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合法使用。记者:起初,区块链被赋予了颠覆“中心化互联网格局”的魅力。现在虽然在很多企业都有应用,但是发展并不符合预期。能分析一下原因吗?上海对区块链产业有哪些期待?廖运发:区块链最初,它被赋予颠覆“中心化互联网格局”的期待,主要是因为其去中心化的特点和高安全性。但由于技术成熟度、成本和资源、监管和合规等方面的限制,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及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区块链技术在未来会释放出无限的潜力。区块链工业在上海产业结构和科技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一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区块链作为一种新技术,可以为传统产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国内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加快区块链产业发展,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应用。三是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通过开发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的安全、可信和可追溯,提升城市的数字化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四是助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区块链科技与金融领域的结合,将推动金融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安全性和高效性水平,助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五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块链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增长。记者:数字双胞胎,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其他新兴技术的融合释放了哪些新的可能性?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廖运发:数字双胞胎,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将为各行各业带来创新价值。在工业生产领域,数字双胞胎可以创建物理世界的虚拟副本,通过人工智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预测和优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实现更智能的工业生产。在供应链赋能领域,区块链通过提供防篡改的数据记录,结合数字双胞胎,可以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实时监控产品的生产和运输过程,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在服务和体验优化方面,企业可以基于技术整合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在智能医疗领域,数字双胞胎可以用来监测和管理病人的健康,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和预测病人的病情,区块链可以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产业生态的跨界改善方面,多技术融合将应用于不同的行业领域,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比如基于数字双胞胎的智能制造平台,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打造全新的产业生态。同时,这些技术还可以应用到金融、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机和创新空间。

03关键词:绿色发展创新

记者:上海的科技对于双碳战略有哪些优势?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什么路径?

廖运发: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和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报告,上海保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全球排名第十。在产业变革驱动的维度上,上海位居全国第一。在具体成果上,上海拥有一批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高水平研究机构,涌现出世界首台10瓦激光放大和输出等重大科技成果,成为全球科学家在中国发展事业的首选。面对双碳战略,2022年10月,上海市科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市科技支撑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实施方案》,提出“立足强化科技创新战略功能,依托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特色,着力推进低碳、 零碳、负碳科技创新,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碳中和战略的推进提供基础科技支撑和前瞻性科技指导,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上海智慧。数字化、绿色化、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全球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和计算,从现在到2060年,AI相关技术将有助于减少超过350亿吨的碳排放。未来AI模型的进一步训练和运行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也对绿色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目前,上海正在积极推进绿色智慧计算建设,通过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政策引导,鼓励现有数据中心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高效清洁能源,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绿色节能升级。记者:如何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政策创新?廖运发:为了推动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高强度的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管理办法》、《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浦东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等。,涉及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和应用监管。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为行业和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勾画了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愿景。其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跨界融合。上海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既注重产业本身的发展,又注重跨界融合,强调汽车与通信、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创新。第二,需求牵引。上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加强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第三,协调发展。上海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与城市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协同发展,通过政策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第四,开放包容。上海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注重营造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记者:上海“4448施工图”如何为城市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廖运发:以“4448施工图”为抓手,打造数字经济升级版和智慧城市样板,加快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迈进,将对上海的数字化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指引。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确保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数字化转型快速发展。通过制作详细的地图和方案,为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供规划设计支持,为实施过程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规划,保障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通过施工图,所有参与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从而确保整个改造过程的协调和顺利进行。二是保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专项行动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行动方案。通过实施数字基座桩基、数据元汇聚、数字创新引擎、超级场景绽放等专项行动,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确保数字化转型的质量和效率。第三,有利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40个重点应用,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具体的示范和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在城市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8个市级示范区的持续建设,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具体的区域示范和应用案例,推动数字化转型在全市的普及、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